【書評分享】自化以化人,化人以自化 ——讀《愛彌兒》有感
發布時間:2024-04-29  作者:216單夢楠  查看:10

“教育”一詞,最早見于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”。從古至今,教育作為培養人才的主要途徑,始終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。

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兩相配合。李贽曾言:“動人以言者,其感不深;動人以行者,其應必速。”對教育者而言,教育不僅在課堂,也在生活;不僅限于知識,更在于做人。而對受教育者而言,教育不僅是接受,也是内化于心,更應踐于行。我們作為未來的準教師,現在是受教育者,未來就是教育者,我們現在需要做的,就是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,以後要做的,就是身體力行地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。在讀完盧梭《愛彌兒》後,我對于教育産生了新的認知。

雖有千千萬萬的教育方法,但教育的核心永遠不遍,那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是“助産士”。盧梭在《愛彌兒》中提出他所認為的良好教育的原則是--“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,而在于培養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,而且在這種興趣增長起來的同時,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。”由此可以得出,教育的本質是“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,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,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”。我們作為教師,要做的就是喚醒孩子們的靈魂,激發他們的求知欲,促進他們去思考,去創造。

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角色是“助産士”,但助産後,也需要教授新生兒各種各樣的知識。盧梭在《愛彌兒》中尤其鐘愛并推崇的便是自然教育。盧梭認為,審美力“自然”狀态的維持離不開大自然的指導。盧梭提倡讓自然成為人類的老師。

盧梭認為在大自然的指導下我們可以獲得一種重要的理解能力,“這種理解能力對任何年齡的人來說都是必須具備的。”盧梭反對簡單模仿臨摹作品學習繪畫,主張到自然中審美,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美,他在談讓愛彌兒學習繪畫時提到:“我希望擺在他眼前的是原件而不是畫在紙上的圖形;我希望他照着房子畫房子,照着樹木畫樹木,照着人畫人,以便養成習慣,仔細地觀察物體和它們的外形。”這一思想很符合當今對美育教育的要求。

以粉筆為媒,以ppt為介,教師傳授着人類曆史上積澱下來的寶貴知識。最後,在我看來,教育不是造石像,不能随意刻鑿,或者如同流水線生産死物。教育所面向的,是具有自己獨特個性和思想的人。就如羅丹一面造石像,一面崇拜自己的創造,教師的成功,是在符合其個性發展的節律中,創造出自己崇拜的學生。

總之,在我看來,成為一名教師尚且“路漫漫其修遠兮”,在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的道路上會有更多的艱難險阻。雖然有像《愛彌兒》這樣優秀的教育著作,引領着我們前行,但是時代在飛速發展我們仍不能松懈。所以每位教師都走在自化和化人的路上。雖道阻且長,但一心向前。

版權所有:伟德国际1949官方网站 - 伟德国际weide

郵編:224002

聯系電話:(00)86-515-88233168

電子郵箱:jykxxy-bgs@yctu.edu.cn

Baidu
sogou